魯谼開心一日遊
文|左克勤
五一假期前,小妹就早早在家族微信群裏籌劃,如何安排開心度假。宣稱,我最小,我來帶大家一起玩。既要陪九十五歲的老娘,又要陪在外地工作的女兒,小妹表示,孝當先,老人最需要關愛。此話有理。卅號下午,收拾好扶貧工作具細,就從潛山源潭匆匆趕回安慶。五一節一早就電話告知老娘,上午就回桐城,陪你們過五一。老娘得知,笑的臉象花兒一樣。
小姑一回家,家裏兄妹無一例外的向老娘的根據地集結,討論假期如何度過。去外地玩兩天?經與旅行社聯係,幾個目的地大都玩過。為此,大家一致認為,不受車船勞頓所限,還是就近熱點旅遊好。
我家大姑爺,龍眠魯谼山人,桐城二中高級教師,近年退休,賦閑在家帶孫子。每遇節假日或周未都要和大姑一道,到魯谼山裏,探訪親友同學或穿梭遊玩於山水景點的無限樂趣之中。常常宣稱魯谼山中,玩不盡好山好水,四季如春。青山綠水,藍天白雲,置身其中,身心莫大快慰。特別有益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。
大姑爺的極力舉薦,讓大家心動。最後以自高奮勇當向導而贏得一致通過。決定全體分兩路向魯谼山進發。大姑、大姑爺先行一步打前站,自稱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。考慮節日期間,景區特色飯店接待能力有限,以便安排午餐。
大部隊的到來讓大家十分的興奮,久未感受過的大自然風光,讓人陶醉其中。記得十多年前我曾因公務至此。當年的荒涼、冷落,山路狹窄、曲折,如今全然變樣。可謂翻天複地。
寬闊平坦的水泥路蜿蜒而行,直入遙遠的深山。遠遠望去,一排碩大的風車置於山頂。晴朗的日子,在龍眠河公園裏就可見到遠方風車的身影。可當下我從城區來又跑了二十多裏的山路,電力風車不想還在遠方。這讓我想起了人們常說的望山跑死馬的道理,真可謂可望而不可及也。
沿山路的一側是條清徹的山溪,水量不大。但映襯著兩岸應接不暇的青山和岸邊的綠樹成蔭,真是風光無限,美不勝收。
或有小橋,架於河上。偶有行人穿橋而過,去山邊的休閑人家,西式風格的多層小樓時隱時現,忽見橋下有人浣洗衣物,間有棒棰聲耳聞。濃濃的鄉土氣息猶如一幅寧靜的生活畫卷,與城市的糟雜、浮燥,形成鮮明對比。
行走在彎彎的平坦山道上,我若有所悟。難怪大姑爺常常戀著家鄉的山和水,原來,這裏是如此的寧靜、可愛,連空氣都是這麽新鮮。
我們一行有七、八個人。我和老伴,還有弟媳,兩個妹妹和妹婿。二妹夫婦因為有二寶,家務繁重,無法如約而至。一路上,大家談笑風生,海闊天涯,開懷神侃。遇有極好的景致,或兩三人,或多方組合拍照留影。多姿多彩,留下了美麗的快樂瞬間。
行山路不遠,標誌牌顯示前方景點為倪氏宗祠,又是當年魯谼農民暴動舊址。大家都來了精神。一路往東拐了不足百米,遠遠的就見到前方不小的建築群。白牆黛瓦,高大的馬頭牆,陣勢非同一般,引人入勝。走近堆滿建築材料的寬大院落,第一眼就見到前方古香古色的大門上方蒼勁有力的楷書大字,倪氏宗祠。一邊的牆壁上嵌著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護標誌牌,上書“魯谼農民暴動舊址”。大門兩邊的白牆上貼滿了倪氏族人修譜建祠的紅色捐款公告。展示倪氏族人承先啟後,舉族人全體之力,行修譜建祠之偉業。入祠內參觀,在建的宗祠工程浩大,氣勢不凡。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八成以上。配套工程初見基本結構,還需後續投入。前期工程精細,能爭取到的老物件尚能很好利用。象大門前的一對漂亮精美的老石鼓,曆經蒼桑,還原到宗祠大門上就座,實為不易,為之叫絕。曆史的創造和複原須要一絲不苟,原汁原味,這才給人以真實與親切感。
已經安裝就位的巨大梁柱,工程浩大,工藝要求精湛。應該感謝施工人員精益求精,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努力。功德無量,值得讚美。
看到修複中的倪氏宗祠,我深有感觸。家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篇章,家國情懷是彼此相通相連的。追根溯源,有國才有家。
接著向更深的山裏進發。沿途,大姑爺熟人不斷,有鄉親,有學生,有朋友。大姑爺說,有時間,要常回家看看,還是家鄉好哇。剛走不遠,大姑爺的弟弟、弟媳還有女兒、孫子也趕來加入了我們的遊覽隊伍。有了孩子們的加入,隊伍更活躍了,照相留影的場景更多了。山道邊的野花野果,山溪裏的遊魚,路邊菜地裏的蔬菜,讓大家的話題充滿樂趣。
道邊的標牌又顯示前方為“魯谼八景”,大家一算才看到了不到一半,前方的倪氏享堂,我特意邀人前往。現場我請教老者,享堂是祠堂的分支。因閉門無法入內,外觀看上去古韻猶存。
我們的隊伍因女同胞偏多,一把年紀,難免體力不支,縱有沿途美景的刺激,終究有人打了退堂鼓。而時間已近正午,讓小姑帶她們原地休息。我們幾個想再往前衝刺一段。於是,又見到了景點“畫魂洞”的標牌,是桐城知名畫家張玉良戰時藏畫的地方。隻能遺憾的留作以後再來觀賞了。
回程時,路邊有一知名的農家樂飯館,叫魯谼山莊,因為口味上佳,食材自產無汙染而賓客盈門,坐無虛席。想不到在這鄉間村野,還有不少熟人居然趕幾十裏地在這裏設宴待客。大姑爺為此特在這裏安排午飯。
見二姑一家缺席,大姑、小姑不甘,又電話邀來團聚。開席前,小姑特開車去接,說節日團聚難得機遇,定要參與。人全體到齊,大姑爺隆重登場,聲稱我的家鄉我做主。推翻了餐費AA製的前議。聲音之宏亮,態度之誠懇讓大家和他坐一旁的弟弟、弟媳也無法吱聲了。
因為是大姑爺老家鄰居開的酒店,所以給我們的安排尤為周全、熱情,等小姑特意從家裏帶來的夢之蘭美酒拿上桌的時候,碩大的園桌已讓數個鍋仔、熱菜、冷盤擠滿。大姑爺斟酒舉杯,提議為老太太的身體健康,為在座的各位節日快樂幹杯。並特意為終日勞累帶孫子的二姑爺斟上滿滿一杯慰勞酒。酒宴很快進入高潮,可我不勝酒力,唯山珍美味不可辜負。尤其對山村小菜,更為喜愛。最上心的是產自山溪的雜魚鍋子,產自大山裏的花兒菜燒肉,還有山裏放養的山雞,口味純正,鮮美解饞。這三道佳肴讓我一向愛吃的山粉園子燒肉退居其後。三個姑爺到這種場合常有喝酒論英雄的壯舉,大都是以小姑爺不能喝酒敗北。等酒足飯飽,大家都稱今天的遊覽開心快樂。擁抱大自然,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。更重要的是,讓親情在美好的大自然裏,在遊覽的歡樂笑聲裏更加熱情綻放。
飯後,大姑爺的小叔提議,離此地不遠處有桐城境內最大的古老禪寺穀林寺,可以順道一遊。
下午的好時光,聞有好去處,大家都很興奮。路雖不遠,步行還是稍有不便。小姑立即動車兩趟接送。順指示牌折轉不遠的山路,在三麵環山的山凹裏,好一片金碧輝煌的建築。在穀林禪寺的山門前,迊麵而來是翹角飛擔的魯肅讀書亭。古色古香,亭內布滿了名人題記、詩詞繪畫,滿眼盡詩書畫意。難怪遠古聖賢選此幽靜美好的讀書處。
不遠處是風格相似翹角飛簷的古寺大門。門楣上方楷書穀林古寺四個金色大字。走進大門,兩邊分立高大威武的護法神,神情誇張,頓時給古寺帶來了莊嚴肅穆的神秘感。過了門殿,撲麵而來的是一座華麗精致的石橋,和橋下兩邊巨大的放生池。過橋,我們進入大雄寶殿和幾進不知名的殿堂。還有前後兩個很大的院落。四周的建築整齊劃一,有的錯落有致。有一門口掛有桐城市佛教協會的標牌。
院落四周分布有地藏殿、觀音殿、鐘樓、藏經樓等許多獨成一體的華麗建築。院落西邊設有齋館,是僧人用齋或議事的地方。生活設施一應俱全。
進香拜佛,今年與弟妹們一起虔誠祈禱,每有佛殿都要焚香叩頭,捐贈善款,祈求佛祖佑護全家老小平安。孩子們學業、事業順意、吉祥。
認真參拜了穀林古寺結束,已是下午近四點多了。大家紛紛讚美、感歎桐城居然還有這麽浩大的佛家聖地,過去我們竟無人知曉,近千年的古刹有如枯木逢春,在當今盛世華麗綻放。弘揚我不朽的中華文化,為豐厚的桐城曆史文化增添新的光彩。
小姑爺供職於政界,善於總結,常有感想,且精於文筆。回家的路上,小姑爺與我探討今天的收獲與感受,讓我受到啟發,覺得我最大的感受是:祖國強大了,人民生活提高了,環境變化翻天複地。天藍了,山綠了,路更寬了。更重要的是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和理念提高了,看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小姑爺點頭稱是,我們一起露出了會心的微笑。
一天的遊覽,收獲滿滿,心情愉快。意猶未盡的是,還有許多景點未曾抵達,我們相約,下次再來看魯谼的美景。
圖片:陳先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